风雨大宋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60节
听了这番话,罗景一时目瞪口呆。好在曲五娘和卢赛赛都是烟花丛中人,罗景与陈勤一般都是跟她们相交已久,对这种风话早就已经习以为常,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。</p>
看了看已经进屋的卢赛赛,罗景凑上前小声道:“哥哥,那我和五娘,她从来都是千依百顺。此次相见,也不过是久别重逢,她的话多了一些。又作何解?”</p>
陈勤先是一愣,才道:“这没有办法,五娘天生面皮薄。你若是有意,让赛赛去教一教她——”</p>
罗景急忙摆手:“算了,这种事情教来何用!哥哥再也休提!”</p>
陈勤哈哈大笑,招呼罗景饮酒。心道,我们兄弟能说这些话,以为那些女人见了,就不会说同样的话么?曲五娘想学,卢赛赛早就教了,只怕五娘天生就是那样,赛赛的好处她学也学不来。</p>
喝了一气酒,陈勤对罗景道:“哥哥在酒楼里记账,终究不是个长久营生,若是有什么事情做得格外出色,可以去知县那里自荐一番。有个好差事,赚些钱财,也好把五娘娶回家里,做一家人。男人终究要成家立业,才一生有望。”</p>
罗景沉吟一会,才道:“我就是识几个字,与人抄抄写写,除此之外,别无长处。若说做得好的事情就是记账,不拘多难的账目,在我手里都能理得清清楚楚。为了这项本事,此次来永城,东家还要加钱不放我走呢。只是衙门里面,会记账的人多,这本事只怕没有多少用处。”</p>
第85章 会计天才</p>
翻自着手中的账籍,现在牧场里牛马若干,羊若干,各有雌雄多少,三月已下多少只,一岁已下多少只,两岁已下多少只,都清清楚楚,分门别类。牛马甚至连十岁以上,二十岁以上都分了出来。</p>
杜中宵看了两遍,把账籍放下,对站在面前的陈勤道:“你管牧场几个月,竟然能把牲畜数量列得如此清楚。单这份做账的本事,就说明我没有看错人。”</p>
陈勤挠了挠头:“不瞒官人,牧场里有多少牲畜,小的心里跟明镜似的,问必然答上来。但若说到做账,小的委实不会,就连官印的账簿,也向来是找人填写,小的如何分得清?这次的账籍,是托了小的一个相识罗景制的。”</p>
“哦,想不到此人还有这种本事,前几日倒是小看了他。”杜中宵拍着账籍,沉吟一会。“你去把他唤来,我有事问他。能把账籍制作得如此清楚,犹胜过衙门老吏。”</p>
陈勤面上一喜,叉手应诺,转身离去。</p>
宋朝三司对全国财政的管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,用这个年代人的夸张说法,就是一文之入一文之出必由三司。所使用的手段,便是浩如烟海的账籍。这个年代的数学并不发达,算盘也没推广,不管是制作还是统计如此数量的账,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对于县里来说,财政权在州,几乎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要计账。要做到这一点,只能使用格式化的印好的钱,让地方向上面填数字即可。牧场那里统计牲畜数量也是一样,有专门记账的纸。与此对应,除了各种牲畜总量,还有一个加总,即一头牛相当于几头羊之后换算出来的总数。罗景制出来的却不同,分门别类,各种各样,都清清楚楚。</p>
要发展经济,首先要统计清楚现有的经济状况,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明白各项政策的效果。不然做的事情再多,最终也是云里雾里,既不能了解经济细节,也不能宏观掌控。</p>
杜中宵一直想把永城的经济统计做起来,惟有如此,自己的一切改革才能井井有条。这一个系统一旦建立起来,对自己以后为官有无穷好处。可惜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才,自己的精力有限,拖到现在。</p>
拉着罗景出了酒楼,陈勤道:“我说什么来着?只要你有本事,知县相公必然重用!我让你替我把牧场牲畜统计一番,相公一眼便就看出你不凡,要我带你去见。”</p>
罗景连连摇头:“你焉知知县是与你一样想法?不是因见我写的,与以前发下的账籍不符,要叫去责备。你不做这事不知道,衙门里什么都分门别类,如何记法,轻易改动不得的。”</p>
陈勤哪里信罗景说的这一套,只是拉着他,急急向县衙而去。</p>
进了衙门杜中宵官厅,见礼过了,罗景拱手:“不知官人唤小的人来有何吩咐?”</p>
杜中宵从桌上拿起一张纸,连带着前面的账籍,交给身边的差役,口中道:“你所记牧场牲畜甚有条理,比以前账籍清楚得多。只是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,我另列一种记法,你拿回去,把其余的也按这纸上所列,重新填了与我。一定要小心谨慎,不要错了。”</p>
罗景接了差役交给自己的一项纸,见是杜中宵所画的一个表格,填的是今年所买的三匹良种马,与几匹马交配成功,生了多少小马。小马又分多少公母,各有编号,每一项后面都有加总。与以前用文字记述不同,这纸上是分为格子,分别填进去,各项统计结果一目了然。</p>
而且表上不再用汉字,而是使用了奇惯的简单图画来代替数字,好像符文一般。表的下面,有一行说明,上面的符号各自是什么数字,从零到十一一对应。</p>
看了好一会,罗景问道:“官人,不知因何用这图画而不使用文字?”</p>
杜中宵道:“原先文字过于繁复,若有不识字之人,恐有错漏之处。上面的数字,源出印度,随释教而传入中原,只是识者不多。我略改了一下,便于书写,用来记数。”</p>
“哦——”罗景点了点头。这些读书人做的事,自己是搞不清白的,也没必要搞明白。“官人如此记账,看起来有些好处。只是到底有何好处,该如何做,小的还要用心揣磨。”</p>
“无妨,你带回去就是。给你三天时间,把牧场的账目再理一遍。若是做得好了,我另有重用。”</p>
罗景急忙道谢,喜孜孜地收了起来。他在酒楼记账枯燥乏味,而且收入远不能与陈勤相比,对陈勤颇有羡慕。若是自己也有个差不多的差事,那就千好万好了。</p>
正要让罗景和陈勤离去,杜中宵心中一动,问道:“你既会记账,可会用算盘呢?”</p>
罗景拱手:“不瞒官人,小的以前见别人用处,大致知道如何使用,只是不精熟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我在京城的时候,见有店家使用,甚是好用。整理账籍免不了要算数目,若是会用算盘,便就方便许多。若是好用,回去好好练一练。”</p>
罗景有些为难:“不瞒官人,那种物事,永城县里哪里有卖?小的即使想学,也买不来。”</p>
杜中宵倒没想到永城县里没有卖的,便摆手道:“那便算了,你回去按我所写理牧场账目即可。”</p>
看着罗景和陈勤离两人去,杜中宵心中寻思,倒是忘了这个时代算盘并没有普及。这个年代算盘是有的,杜中宵确实在京城的店铺见过,只是当时没有向心里去。这个东西制作并不难,不流行的原因不是因为制不出来或者买不到,而是因为会用算盘计算的人不多。</p>
不管是发展工业,还是经展经济,都会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。不说那些复杂的数学理论,哪怕最简单的四则运算,能够算得清楚的人就不多,算得又快又好那就更加罕见,整个永城县里都没有几人。杜中宵教过陶十七四则运算,几个月了,用纸笔算乘除还是艰难无比。这还是有天赋的人,若是平常人数年学不会都平常。</p>
其实与读书识字比起来,简单的数学知识用处更大,也更迫切,奈何却没有合适的教材,更加没有合适的教育机构。算书自然是有的,现在市面上卖的便有好多种。但那些算书,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读得懂,学得会更不容易。这个年代会计算的,首先要是读书人。</p>
教育是一切的基础,世间哪有那么多天才供自己使用?只有合适的教育机构,才能大培训出合用的人才来。想到这里,杜中宵拿起案上一封公文,正是夏竦要在亳州建州学,让永城捐些钱去的。广建州学是范仲淹等人的政治主张,这上面,夏竦是完全配合的态度。</p>
第86章 多学多炼</p>
记账为什么用前世的阿拉拍数字,又要会用算盘呢?简单地以牧场统计来说,除了各种各样牲畜的数量,还有一个加总。即把所有的牲畜,全都换算成牛马,不管是三只羊还是四只羊算作一头牛,最后的总数是要牛的数量。这样做,才好计算牧场多少面积可以放养多少牲畜,冬季要备多少草料,牧子的绩效如何。这个道理跟朝廷财政账籍,使用贯石匹两作单位是一个意思,即一贯钱、一匹帛、一石粮和一两银大致认为价值相等,是一个财政单位,由此计算财政收入和支出。</p>
用加总的办法计算财政数字,是统计学和数学不发达,不得不采用的办法,实际很不精确。如市价一两银相对于钱是变动的,从不足一贯到两贯,年年不同。粮价更不用说,米价、麦价和粟价都不同,帛价也是一样。仅仅这个单位的粗略,就造成了无数的浪费。而不如此计算,以现在的制度和人力,是完不成财政统计的,各种财政政策更是无从谈起。</p>
永城县里报到州里的账簿,便就是如此,粮税以贯石匹两计。实物送上去是一个数字,最后做账出来的总数又是一个数字,两者实际对不起来,必须加折变损耗。</p>
一个不得不有的折变损耗,一个钱的足陌不足陌,让杜中宵深恶痛绝。不要说一般人,专门的财计官吏都经常搞错,财政预算和财政审计更加是错漏百出。</p>
如果有天自己有主持财政的机会,一定要把这弊端革除掉。因为统计单位和制度、习惯,造成的财政浪费数目是非常惊人的,古今中外概莫能免。只是先进的制度和统计方法,能把这个比例减小,相当于增加了财政收入。更可怕的是这个错误还会累积,随着时间的推移,看着账面上的数字在不断增加,实际可以使用的真实物资,却不知道到了哪里。</p>
一个简单的分类统计和加总,需要最基本的四则运算知识,不然统计便不完整。可笑的是,这个年代会四则运算的人,比能写诗作词的人更加稀少,能把几万几十万的加减法算正确已是难得。杜中宵也想开算学,可谁来教,用什么教材,从哪里找学生,都必须从头做起。</p>
数学是一切的基础,这个年代的大宋,在数学的尖端研究上走在世界前列,但在普及度上,并不比一些商业发达的地区做得更好。杜中宵不需要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高深的数学原理,只要把他前世小学和初中的数学知识,编成教材教会更多的人,就是了不得的成就,可能就会造就一场科学革命。</p>
罗景是杜中宵来到这个世界,见到的第一个对数字有天赋的人。不需要他成为一个数学家,只要能把基本的四则运算学会,能够熟练地使用算盘,把账目理明白,就是不得了的人才。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