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雨大宋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93节
对于营田务的事情,杜中宵不好多说,道:“这几日营田务鱼类不缺,这一条上好鲥鱼,清蒸了之后极是鲜嫩,你尝一尝。过两日我要到襄州去一些日子,营田务的事情交予你,受累。”</p>
苏舜钦忙道不敢。</p>
营田务不那么忙了,杜中宵的心思放到了常平仓上。常平仓名为仓,当然不是一座仓库,而是一个系统。以粮食为主,平抑地方粮价,兼救济灾荒。</p>
粮食放在仓库里,就是固定资产,这个年代粮与钱基本等同。地方官员兼管,常有挪用仓粮,甚至放贷的事情发生。杜中宵的第一步,是要把家底摸清,到底仓里有多少粮食。接下来经常平仓为核心,建立一个商业体系。粮食只是常平仓的一个方面,其实无所不包。</p>
这个时代统一的市场并没有形成,虽然行商交税有凭记,但在路上,还是经常遇到各种税卡。长途贩运大商人还好一些,小商小贩根本没法做生意。铁路和运河如此重要,也有这个原因,这些运输线上收税简单,不会被地方的牛鬼蛇神勒索。杜中宵要做的第一步,就是把京西路的市场统一起来。</p>
第156章 互相帮忙</p>
发运司衙门,上了茶来,马遵道:“今日杜提举前来,我在汉滨楼特备了酒宴接风。虽然我们诸衙门同处一城,却许多日子未聚了,难处今日有闲。”</p>
杜中宵、李铖和王洙三人急忙谢过。除了转运司、发运司和州衙三个衙门,其实襄州城里还有一个襄阳县衙门,因为等级太低,今天的聚会知县根本就没有通知。</p>
杜中宵道:“这些日子,营田务捕了些鱼,贩往开封府。多谢发判帮着找车,不然不会如此顺利。”</p>
王洙道:“说起火车,因为车站在樊城镇,与州城有一水之隔,多有不便。本州意欲上书朝廷,撤邓城县,并入襄阳县,州城辖汉水两岸。诸位以为此事如何?”</p>
杜中宵道:“此事当行。火车通了,车站是一城之要地,自该归州城直辖。现在以汉水为界,分为两县,着实不便。等到以后襄州到江陵的路修通,襄州城里也会有车站,更加不便。”</p>
马遵道:“委实如此。不如我们三位一起上书,举其不便之处,撤了邓城县算了。只是如果与襄阳县合并,则人户太多,为一大县,也有不方便处。”</p>
此时襄州的附郭县襄阳县,只辖汉水南岸,对岸则为邓城县辖下的樊城镇。樊城没有城墙,以码头为中心,人户沿着汉水分布,也非常繁华。以前还没有什么,火车通了之后,以火车站为中心迅速发展了起来,而且势头凶猛。谁都可以看得出来,几年之后,北岸说不定比南岸还要繁华。撤销邓城县,把樊城镇划入襄阳城,势在必行。以后襄阳到江陵通了火车,两岸连运,更需要衙门统一管理。</p>
不过此时是汉水北岸人口众多,南岸则地广人稀。襄阳哪怕是州衙所在地,也只是紧县,而对岸的邓城则是望县。让一个紧县吞并一个望县,虽然有历史地理加成,仍然会让人觉得不合适。不过从历史和地理意上来说,襄阳比樊城有名得多,两县合并,只能如此。</p>
几人商议一番,都觉得襄阳虽然小一些,但从历史和现实来讲,地位更加重要。一起上章,建议撤销北岸的邓城县,合到襄阳县来。</p>
讲过了一些杂事,杜中宵道:“我此次来襄州,是与诸位商议常平仓事宜。现在最要紧的事,是查清本路各州县的常平仓和义仓实储多少粮,在里面存了多少年份。有哪些账与实物不符,缺少的数目哪里去了,尽快补足。此事非一人可办,望诸位在本路通判和知县中推举可靠人手,帮着做此事。”</p>
李铖沉吟一会,道:“此事当仔细筹措,马虎不得。而且杜提举现在可不是只管南路几州,北路的常平仓也在辖下。还是行文转运司,与漕宪商议,选出合适的人来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也好,此事非转运司帮忙不可。”</p>
常平仓以前在转运司管下,一个不小心查出大的亏空,转运使副难辞其咎。虽然杜中宵以前是转运司判官,李铖却不敢一口答应,必须私下谈过,转运使田起同意,才敢借人。</p>
一路官员中,知州是任何衙门都不能轻动的,他们是一州主官,军政民政大权在握,不在位全州都会混乱。从通判以下的幕职官,以及知县,则是路一级可以调配的人手。几个衙门的属官都不多,遇有繁忙的事务,只能从这些人中抽人。</p>
杜中宵要正式着手处理常平仓事务了,手下没有属官,只能从本路的官员中调人。转运司为一路最重要的衙门,必须经过他们,其他监司不能单独行事。</p>
作为转运判官,杜中宵一直没有对本路官员行使过监察职责,对他们不熟。现在要用人了,心里也没有合适的人选,只能让转运司推荐。</p>
商议了一会常平仓的事情,杜中宵道:“下年营田务就会种田产粮,仓里纵然缺些粮食,只要查得清楚,不是官吏侵占,也不是大事。纵然被挪用了,只要账目清楚就好。朝廷让我提举常平,除了让常平仓和义仓粮食充裕,我欲办两件大事,还要靠转运司和发运司协助才好。”</p>
马遵道:“提举但讲无妨,发运司必竭力相助。现在襄州通了火车,运往京城的粮草贡物,不知方便了多少。前些日子江陵刘相公来书,欲要修从那里到襄州的铁路。因为听闻现在天下修铁路的地方着实不少,只是一少铁轨,二少火车,多是徒劳。这些都是提举一手建起来的,到时还要仰仗美言。”</p>
杜中宵连道不敢,答应下来。什么美言,他们想的当然是杜中宵跟铁监的关系,走一走后门。朝廷盯住的几条路,如连通四京的道路,急切要修的到登州的道路,铁监不敢动手脚。其他的铁路,要的铁轨什么时候发货,里面的猫腻就大了。地方铁路,当然是地方官各显本事。</p>
此时江陵的知府是刘沆,曾经做过宰执的大臣,身份足够。江陵到襄州的铁路,对于发运司又格外关键,杜中宵就在旁边,当然优先级要提上来。</p>
对于铁监来说,现在修路的优先级,是两京铁路第一,开封府到登州的第二,叶县到洛阳的铁路第三。其他地方铁路,就看各自地方官能给他们多大的压力。其实铁轨还在其次,蒸汽机车头的产量是限制死了的,提高产量很难。修好了路,也不一定能及时提供车头。</p>
其实从洛阳到京兆府、两京到并州铁路的优先级也高。不过政事常已经定了,那两条路用河东路产的铁轨,暂时拖后。依杜中宵和苏颂的建议,相州的铁监依柏亭监的规格建钢炉,所需的材料和轧制铁轨的机器全部从叶县拆过去,同时调过去一部分人员。</p>
从头再建一座铁监,没有杜中宵等当初建铁监的人手把手教,风险太大。</p>
襄州到江陵府的铁路修通,襄州就有了两个车站,到时繁华自不待言。汉水太宽,以现的技术根本不可能架铁路桥,只能分成两截,连不起来。实现了这个格局,襄州这里的发运司地位肯定上升,不只是对江淮发运司的补充了。其辐射范围,西可到川蜀,南可到两广。</p>
眼看着皇祐元年就要过去,杜中宵算着日子,广南的侬智高起事,应该没多少年了。这条铁路修通是个大变数,到广南的交通便捷许多,到时不知道是个什么格局,还要不要禁军出战。</p>
对于此事,杜中宵记忆中有一个标致,就是狄青回京任枢密副使。现在狄青依然在延州,是鄜延路主帅兼知延州,还没有丝毫迹象。</p>
第157章 避嫌</p>
从襄州回来,杜中宵与发运司一起上奏,在汴河和汴襄铁路沿线州县行均输法。加大发运司和州县的权限,对朝廷所需的物资灵活采购,三司不再定地、定价,实行徒贵就贱、用近易远的原则。这套办法是发运使许元提出来的,在汴河沿岸已经部分实行,现在扩展到京西路来,做了补充。</p>
随后杜中宵上章,把常平仓平抑物价的货物范围,从粮食为主扩展到一般货物,建立完整的商业网络。即京西路分别在洛阳和襄阳设立常平市易司,重要州县设立分司,下面设场,自由贸易。常平仓根据一路之内的价格趋势,价低即买,价高则售,保证市场价格稳定。</p>
宋朝商业实行的是行会制,不是自由贸易,产生了很多弊端。大商人利用雄厚的本钱,和官府给予的特殊地位,把持商业活动,攫取超额利润。官府虽然获得了利用大商人控制、操控经济活动的便利,但商业利润被商人所得,官府得利甚微。特别是税收,大宗贸易以实物税为主,现钱很少,钱荒几乎成为日常。因为市面上的大量现钱,进了大商人手中,货币的流通速度极低。再一个大商人把持商业,压榨其他从业者,小商人、小店铺、小手工业者只能微利,不利于经济的发展。</p>
一月之后,奏章得到允许,让杜中宵以铁监的利润为本钱,在本路建立常平仓体系。正式建立京西路提举常衙门,设于襄阳县对面的樊城镇。</p>
在此之前,杜中宵下令彻底清查京西路各州的常平仓和义仓。以通判为主,各州互查,再抽出一部分知县,进行覆查。账册必须清楚,如有亏空,写明原因,暂不进行追缴。</p>
官场上做事就是这样,把官员们的责任免了,他们做事才能放下心来。只是清查账册,而不追究责任,得到的数字相对准确。不加上暂不追缴这一句话,账面数字就不可信,地方官必然想方设法隐瞒。即使说了暂不追缴,许多地方的账依然不对,部分官员还是打着先在数字上糊弄过去,后续补上的主意。</p>
这些事情办完,已经到了腊月。杜循坐着火车,急匆匆地到了樊城,说是年前来看看儿子。杜家在许州根基已经稳固,现在又通了火车,来往方便,家人不与杜中宵住在一起。每隔一断时间,他们来探亲。</p>
到了后衙,杜中宵吩咐上了茶水,对杜循道:“阿爹,怎么你一个人来?”</p>
杜循道:“原来定下,是要再过半月才来看你,其他人一时准备不及。我有事问你,先来了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有什么事如此紧急?家里出了什么事吗?前些日子,宋相公回京,陈相公罢相到许州去,莫不是难为了我们家里?”</p>
杜循道:“没有,不要瞎想。陈相公到许州当日,我与本州官吏一起去迎接,酒筵为他接风,说了好一会的话。你为几年做的事,朝廷看在眼里,相公们甚是嘉许。”</p>
杜中宵皱眉道:“那能有什么急事?巴巴地赶到这里。”</p>
杜循向前凑了凑,紧张地道:“你前些日子去信,说让我们家里把除田宅、酒楼之外的产业,全部变卖出手。这些年我们家在州里县里买了不少产业,什么行当都有。这是为你以后,为子孙后代打算,立下个基业,你都是知道的。突然要出手,莫不是你在朝里遇到了什么难处?”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