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雨大宋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281节
看着王拱辰,杜中宵斟酌措辞,过了好一会才道:“内翰,朝中大臣认为军队是干什么的?”</p>
王拱辰道:“天子之鹰犬,朝廷之爪牙。聚天下之财而养之,以备有事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以备有事,是备什么事?”</p>
“外忧内乱而已。有外敌不臣,则兴兵讨伐。有内贼叛乱,则出兵平之。”</p>
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:“那么,河曲路军中的册子是怎么说的?与此有什么不同。”</p>
王拱辰道:“河曲路册子上,写的是军队保家卫国,上卫天子朝廷之威严,下安黎庶。赫赫军威以临四夷,有不臣则兴兵讨之,以天威临四方。”</p>
说到这里,王拱辰也摇头:“节帅,话虽不同,其实军队,不就是那么回事吗——”</p>
杜中宵道:“内翰,可真不是那么回事。如果视军队为鹰犬爪牙,那么就越听话越好,能不能打反而在其次了。参军的人不必良家子,什么良家子愿做鹰犬?既是鹰犬,自然要求穷凶极恶,也就难免对外凶狠,对内同样凶狠。对外打不过的时候,那就只剩下,对内凶狠了,对天下没了用处。”</p>
说到这里,杜中宵又摇了摇头:“好像这只是两句话不一样,其实不是。河曲路的册子、条例诸般种种,在禁军中有的被删改,有的被选择执行。两军看起来一样,其实根本完全不同。话说明白了,为什么上次京城演武会败得如此难看?就是因为军中制度、条例、组织、指挥等等,河曲路为了改变军队鹰犬的性质,有许多内容特意设置。偏偏禁军把这些河曲路军中有意防止的错误,禁军改回去了。内翰能理解当时演武时河曲路兵将的心情吗?对方的布置,全是平时军校和将领们天天念叨的。你不能这样做,不然就会犯什么错误,对方怎样就能抓住你这个错误。从头到尾,京城军校的兵员和军官们,就在向河曲路的兵将演示,什么是错的。以前在军校中,教头、将领们念叨不能这样做,大家还理解不了为什么。结果京城禁军向他们认真演示一遍,这还打不赢,那就活见个鬼!”</p>
王拱辰听了,不由目瞪口呆,过了好一会才道:“竟然会是如此?!”</p>
“不然呢?”杜中宵摇头,有些无奈。“这样的战果,在战场是打不出来的。哪怕对方临时胡乱凑一千人起来,能够战胜,能够包围,很难做到这样。这叫作什么?一场教科书式的演习。全靠着京城军校的人天衣无缝的配合,才能得到这个结果。我估计演习完,张岊以下,全军都要乐疯。他们连脑子都不需要用,照着平时学的打就是。——内翰,演武完了,京城军校有没有找河曲路去的旧人复盘?”</p>
王拱辰摇摇脑袋:“节帅,什么是复盘?”</p>
杜中宵道:“就是找人过来,照着双方的指挥,在沙盘上复演一遍。哪些地方做对了,哪些做得不对,哪些地方虽然不错但还可以改进一番。——这是军中演练,事后必须做的事情,京城没做?”</p>
王拱辰道:“没听说做过。只知演武之后,圣上和大臣极是愤怒,诸将尽皆震恐。”</p>
“所以我说,事后你们来问我,我又有什么办法呢?京城军中改了这些,必然是认为比我原先做的高明,是也不是?我不好说,在京城的河曲路旧人又哪里好意意说?他们也不敢说!河曲路旧人,除了炮兵诸将不懂,其他人入京,多受排挤。军校的还好一些,了不起不管庶务,去做教头。分到各军去的,大多都做不下去,宁可除役回乡。为什么这样?我不信是大臣将领们心胸狭隘容不下他们,而是因为军中容不下他们,他们确确实实做不下去。他们面临的局面就是如此,看在眼里,也不敢说出来啊。”</p>
王拱辰看着杜中宵,过了好一会,才道:“事后,朝适确实没有问河曲路旧将,对此事如何看。不过,有一个王德兴在圣上身边——”</p>
杜中宵一摆手:“王德兴是干什么的?他只是帅帐中的一个普通参谋,做得再好,也只是一个普通参谋。怎么,内翰莫非以为,是我杜某有眼无珠,不提拔他?”</p>
王拱辰忙道:“节帅误会!是王德兴既在帅帐,眼光自非常人可比,这些难道看不出来?”</p>
杜中宵道:“他为什么要能看出来?他是一个参谋,又不是战场指挥官,这些事情本来就不必要知道。等到有一天他想去带兵,军校中出来,自然就会明白了,但不是现在。”</p>
王拱辰有些蒙,这几天他本以为自己已看出了门道,跟杜中宵谈了这一会,突然发现自己实际什么都没有明白。以在在军校中看到的那些就是原因,最后却发现,原因根本不在军校里教了什么。</p>
看王拱辰的样子,杜中宵道:“内翰,军队本来就是有两副面孔的。这两副面孔,我把一面叫作义军,另一面叫作官军。什么是义军?吊民伐罪,拯民于水火,是为义军。什么是官军,就是刚才说的,天子之鹰犬,朝廷之爪牙。河曲路军中一切,都是照着义军的性质来的,跟官军,本来就对不上。为什么河曲路的条例朝中改了那么多?因为他们认为官军,是要那个样子的。”</p>
王拱辰不语,陷入沉思之中。不必杜中宵跟他讲,历史上哪些军队的性质是义军,哪些军队的性质是官员,历史王拱辰比杜中宵熟悉得多。</p>
武装力量是政权统治的工具,统治本来就有两面性,不是只有镇压一面性。一面是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用古人的话说,就是吊民伐罪,拯民于水火。另一面,是对政权面对的威胁进行镇压。缺了前一面,就会失去人心,得不到人民支持。缺了后一面,就会让敌对势力肆无忌惮,为所欲为。</p>
王朝新立,往往是吊民伐罪的一面为主流,万民拥护。王朝腐朽,后一面占上风,成为统治的鹰犬爪牙,成为人民的敌人。失去了人心,武装力量也就失去了根基,最后以各种姿势进入历史的垃圾堆。</p>
宋朝很特殊,军队从来没有表现出吊民伐罪、万民拥护的义军一面。惟一的机会,是北复幽燕,用民族大义为自己建立根基。可惜,几次机会,都被宋太宗挥霍掉了。北伐失败,彻底转型为官军,政权的帮凶打手。也就是现在朝中大臣对禁军的定性,鹰犬、爪牙。</p>
宋朝的义军是民间的,两宋之交,北方数百万百姓揭竿而起。但凡宋高宗有一点担当,就可以借着义军大潮北上,光复两京,甚至完成宋朝军队的转型。历史是宋高宗沉迷于认为军队只有官兵的性质,而认识不到义军保家卫国,是国家真正的基本盘。用种种手段,与入侵者配合,把义军废掉了。</p>
两宋之交,有两支军队是由义军滋养起来的,一支是岳家军,另一支是刘锜所部的以八字军为主力的军队。这两支部队,与宋朝的主力部队,其实格格不入。绍兴和议杀不掉韩世忠,却可以杀岳飞。要杀韩世忠的消息一传出来,不只有岳飞去保他,还有其他将领保他。杀岳飞的时候,除了岳飞的家人和朋友及一些文臣,全军几乎鸦雀无声。岳飞被杀,八字军领袖王彦由武转文,再不掌兵,刘锜闲置,大宋官军在南宋借尸还魂。宋军对金军的战斗力优势昙花一现,等到孝宗北伐,刘锜已老,义军不在,缺的不只是北伐之将,更缺北伐之兵。有兵就有将,没有兵了,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名将也只能无可奈何。</p>
军队的性质,决定了军队对外的战斗力上下限。对官军性质的军队来说,攻伐富庶地方,有财帛女子可抢,个个奋勇争先。攻伐贫瘠之地,风险更大,几无收获,军心低落。打弱旅,有军功刺激,军队越打越是兴奋。一遇到强军,保命第一,各种乌七八糟的事情都出来了。</p>
军队的性质,决定了军队的政治原则,政治原则决定了军队的组织原则、训练原则、指挥原则和作风。政治原则不一样,照猫画虎,新式军队是出不来的,还是一支拿着新武器的旧军队。</p>
新中国军队的政治原则,是保家卫国、为人民服务,战斗力和作风都是由此而来。对外英勇作战是保家卫国,对内抢险救灾,是为人民服务。两者相辅相成,不可分割。</p>
政治原则决定了组织原则。下级服从上级,是军队的组织原则,服从于保家卫国和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原则。杜中宵前世,经常听到一句话,“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”。这句话好像很装逼,其实不符合新中国军队的政治原则,命令是错误的,危害国家、反人民怎么办?当然是不执行。所以在军队的正式文件和条例中,这句话是找不到的,对应的是组织原则“下级服从上级”,“一切行动听指挥”。</p>
杜中宵建立的军队,当然不是他前世的人民军队,所以政治原则不同,其他一切都不同。这支军队更多的是义军性质,只有前一半,保家卫国。对内几乎不参与,体现的是威慑政权威胁。</p>
京城禁军是这支军队的对立面,全套制度拿过去,人才调过去,练不出另一支相似的军队来。军队的性质不变,政治原则不变,京城禁军就只能是河曲路的手下败将,做教科书式的演武。</p>
第109章 请派监军</p>
看着王拱辰一副茫然的样子,杜中宵道:“内翰,此次京城演武,河曲路大胜,其实我比朝中大臣更尴尬。统大军在外,本就惹人猜忌,朝廷在京城设军校,练出来另一支强军也就罢了,慢慢把河曲旧军中的将领和兵员全部换。我成一个孤臣,朝中放心,我也安心。”</p>
王拱辰听了,急忙道:“节帅忠心耿耿,自入仕以来行事自有分寸。河曲路军功无人可比,并不居功自傲,对朝命从无二言。节帅之忠,圣上从无怀疑,朝中大臣也决无人猜忌!”</p>
杜中宵道:“虽是如此,又能如何?不能由别人练出强军来,我再是忠于朝廷,心也不安哪。越是别人练不出来,越是会有人起别的心思,圣上的这份信任,早晚会消失的。对于我来说,现在最好的应该是离开军中,做一文官,不掌兵权。强留在这里,一是震慑周边。前边几场大战,有我在这里,契丹和党项不敢起战心。再一个,不就是等着有另一位大帅,能够带出强军,能够震慑外敌吗?现在最怕的,一是朝中猜忌,害的不过是我的前程。还怕,我一离开军中,这支军队昙花一现,除了会用枪用炮,还是跟以前一样。等到周边强敌也学会了用枪用炮,依然打不过他们,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!”</p>
王拱辰点了点头:“明白,节帅所说,在下明白。此次回京,必回复圣上。”</p>
杜中宵叹了一口气:“现在能让朝廷放心,能让我安心,有一件事勉强可以做。进河曲路时,王全彬为副,实际上是在我身边为监军。战后,王全彬高升,换了张昇过来。虽然同不经略副使,张昇却是真的为我副手,不再是监军了。内翰回京,千万禀明圣上,再派一个监军过来。现在内侍不合适了,不然两府必然有话说。还是派一位大臣,可仿地方通判例,依以前王全彬在军中时的做法。”</p>
王拱辰想了想,道:“我可以回禀圣上,不过成与不过,决在圣意。——节帅,此时与刚进河曲路时不同了,这个监军可不容易选。地位太低,没有用处,地位太高,也难愿位节帅之下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朝中大臣总有人来。去年契丹要夺唐龙镇,朝旨一下,我带三万大军,不就一话不说赶来了?有用心于国事,忠贞可靠之人,来做这件事,就容易多了。”</p>
王拱辰默默点头。现在的局势都清楚,很多布置,就是防杜中宵兵权太重。什么忠心耿耿,太祖皇袍加身之前,也是忠心耿耿。没有针对限制杜中宵兵权的布置,必然相互猜忌。朝廷怕杜中宵造反,杜中宵怕朝廷算计自己,平衡非常脆弱。其实杜中宵哪里有造反的心思,也没有造反的条件。</p>
现在天下太平,河曲路的后勤全部在中原,造反不是自己找死吗。中唐时安禄山叛乱,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,但凡有一点苗头,都容易被攻击猜忌。其实安史之乱,夹杂着各种矛盾。既有朝廷和地方的矛盾,也有安禄山和宰相的矛盾,还有民族矛盾。三者缺一,都不会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。后世种种原因,不提民族矛盾,甚至强辨微不足道,是不符合事实的。安史之乱后,唐朝即开始排胡,唐朝皇帝放弃了天可汗的尊号。唐朝人自己都明白的事情,后人硬说没有,是说当时的人傻了?</p>
安史之乱点燃了唐朝的民族矛盾,留下的恶果,宋朝还在受着。一边是契丹,另一边是党项。党项真正成为大患,可不是赵继捧的个人野心,也不是纸面上看起来势力不强的几个州的问题,而是党项人庞大的数量,和占据的广阔地域。杜中宵入河曲路,名义上是从契丹手中接收的,实际这里可是党项人的地盘,党项人占多数。契丹和党项开战,便就是因为这里的人是党项族。而这些党项人,全是唐朝是从更西边的河曲之地迁过来的。唐朝在河曲的屯田成果,全部被自己祸祸完了,主动送给了党项人。</p>
耶律仁先在杜中宵的压力下,主动撤出了这几州,其中的一个原因,就是这里并不是契丹地盘。</p>
给王拱辰倒上茶,杜中宵道:“内翰,现在最麻烦的事情,就是京城军校,到底行不行。最要害的地方,我说清楚了,那就是要练出一支什么样的军队。是得天下人心的义军,还是鹰犬爪牙。如果朝中的大臣们,认定了要鹰犬爪牙,恕我直言,就不要照着河曲路的做法,南辕北辙。”</p>
王拱辰道:“此事依我看来,朝中大臣之所以认识不清,是不知道此事的厉害。节帅既然已经请清楚了,后边的事情就好办了。大军吊民伐罪,百姓箪食壶浆以迎,不正是朝廷要的?反对这样做的,圣上必然不允许,大臣们必会明辨事非。我回京之后,必会禀明圣上,重新安排京城的军校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其实军中的将领,有许多明白是非。便如先前南征侬智高,归仁铺一战,大将孙节战死阵前,贾逵不待命而举,最后大获全胜。狄太尉命其接管侬智高所遗宝物,贾逵却分毫不取。如果只是作为鹰犬爪牙,贾逵何其痴。财宝放在面前不要,是因其心存家国。心厚家国,就是义军的根基。”</p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