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305节(1/2)

作者:安化军

风雨大宋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305节

一众高官显贵商量来商量去,找不出守城或是突围的办法,最后的话题,慢慢就转到了投降上。</p>

想了许久,仆固怀恩对都僧统圆治道:“惟今之计,只好麻烦大师,到宋军中走一遭。大师身份非别人可比,宋军不会一问三不知,总要给一个说法。”</p>

第172章 高僧出使</p>

圆治进了宋军军营,到了帅帐外,就看见两人等在那里。见到自己来了,一个将军上前拱手:“在下大宋定远军都指挥使赵滋,见过大师。这一位是河曲路经略副使张昇,奉命来此。”</p>

张昇上前,一样行过了礼,道:“大师请帐内安坐。”</p>

进了帅帐,赵滋吩咐上了茶来,才道:“大师请茶。——此次来我帅帐,不知何事?”</p>

圆治双手合十:“不瞒将军,在下奉北庭汗王之命,来到军中。自宋军入高昌,连番激战,到今天为止,已经有许多城池被贵军攻占。昨日一战,更是凄惨无比,贵军一人未伤,高昌却失了近千人马。北庭汗王派鄙人来,就是要想问,宋军到底是为了何事,要攻到高昌来?”</p>

赵滋拱手:“大师,我等当兵的人,自来都是奉命行事。到底为什么该去问节帅才对。”</p>

圆治没有办法,又问道:“不知节帅在哪里?可方便让我一见?”</p>

赵滋道:“大师是高昌国都僧统,地位非比寻常,岂是别人可以比的?要见节帅,一会我派些人马带你去柳中就是,不是什么难事。”</p>

圆治听了奇道:“原来杜节帅在柳中吗?本来还以为在伊州的。”</p>

赵滋笑道:“大师说笑。围高昌城这种大战,节帅岂能不亲自前来督阵。且饮茶,我这便就去安排人手,一会陪着大师去柳中。柳中路近,路上走得快一些,晚上就可到了。”</p>

圆治双手合十:“阿弥陀佛,多谢将军。”</p>

说完,派了一个随自己来的兵士,立即入城,报告仆固怀恩。自宋军围城,已经过了十余日,高昌派了几次使节,为次终于可以见到杜中宵了。早知道派和尚管用,早应该把圆治派来。</p>

高昌是佛国,本地居民本来信波斯传来的摩尼教,慢慢都改成了佛教。回鹘治下,每个大城都有都僧统,统管治下僧侣寺庙。高昌统治者虽然称北庭汗王,随着重心慢慢放到了高昌,高昌的都僧统开始成为全国地位最高的僧侣。便如圆治,不只管佛事,政事也多参与。</p>

仆固怀恩多次派使节都没有结果,这次才别出心裁,派了圆治来,没想到歪打正着。杜中宵是要在西域重建于阗国,广传佛法的,早派圆治来,早就见到自己了。对于杜中宵来说,圆治的地位,比仆固怀恩重要的多。占了高昌,打开商路,下一步就是面对黑汗,重建于阗佛国,那时候僧人的地位很重要。</p>

几个人饮茶,赵滋和张昇刻意避开战事,只是说些闲话。圆治没有办法,只好附和。</p>

太阳高升,赵滋和张昇才送别圆治,派人保护他,向几十里外的柳中行去。</p>

圆治离开之前,赵滋先行派了快骑,送信给在柳中的杜中宵。这是杜中宵吩咐过的,从张岊攻其余几城的战斗来看,回鹘的战力不强,高昌已是口中的肉。杜中宵吩咐赵滋,不管仆固怀恩派什么人来,就说他们是奉命行事,把人打发回城里。惟有僧人和商人这些,送到自己这里来。当然,到柳中谈过之后还让不让回去,就是另一回事了。</p>

得了消息,杜中宵对富弼道:“高昌王想来是急了,派使节无果,这次派了个僧人来。圆治是高昌的都僧统,地位尊贵,我们不可失了礼节。”</p>

富弼点头:“高昌是佛国,僧人地位尊贵。圆治大师此来,我们当出城迎接才是。”</p>

杜中宵摇头:“那倒没有必要,大宋又不是佛国。圆治大师来了,我们出门接他就是。不过,圆治此来,必然会问我们为何进攻高昌。副使,那个时候如何说?”</p>

富弼道:“直说就是。现在高昌周围的二十二城,我们已经全部占领,只剩下一个高昌城。依昨日战况来看,高昌城并不难攻取,又何必掩饰。”</p>

杜中宵道:“我也是这样想的。前面不见高昌使节,倒不是话不好说,而是怕放高昌使节出来,他们乘乱逃走,到处勾连。现在只剩高昌孤城,西北的白水已经攻占,而且张岊占住了南边谷口,纵然有援军,也救不了高昌。话还是说明白,让北庭汗王是战是降,早做决定的好。”</p>

富弼点头:“确是如此。事已至此,早早了结了高昌战事,让朝廷修铁路的兵马来,早早把铁路从伊州修到高昌。两地相距七百里路,着实不近,铁路不到,后勤太过艰难。”</p>

“是啊,西域的地方实在太过广大,说起来是两地相邻,走起来往往数百里远。又无河流,不能够依靠舟楫,只能够多修铁路了。现在朝廷四大铁监,修铁路的钢材不缺,只是缺少人手罢了。”</p>

从伊州到柳中,让杜中宵认识到了西域地方广大的含义。两地相邻,距离却有六七百里,如果是在中原内地,这个距离足够到另一路去了。</p>

由于干旱少雨,西域能够居住的地方,多是沿山麓分布。特别是中间的天山,两麓分而着最多的城市。高昌周围因为是盆地,可以利用天山的水流,所以人口众多。沿着天山南麓西行,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焉耆、龟兹、疏勒等地。而于阗,则在昆岗,也就是后成说的昆仑山下。</p>

于阗与其他地方不同,并不在商路上,而是以农桑为主。地方多土著,也有汉人,农桑发达,又产美玉。这里本来是西域佛教的中心之一,数十年前最终被黑汗国吞并。黑汗国吞并于阗之后,以于阗为基地,与高昌争夺天山南麓。重建于阗国,对于安抚西域土著,对抗绿教有积极意义。</p>

一旦占领高昌,杜中宵就要出兵灭焉耆,与黑汗争夺于阗地区。占领了天山南麓,就有了争夺西域的坚定本钱。黑汗攻占于阗数十年,绿教尚没有成为普遍信仰,大兴佛教还有机会。</p>

天近傍晚,圆治一行到了柳中城外。看着城池残破,城中却热闹非常,圆治道:“看来宋军攻取这里并不容易,想来经过了激战,城池至今残破。不过看城中景象,倒是繁华热闹。”</p>

一边护送的将领道:“大师说的是,听说攻柳中,城主坚守,最后与城偕亡。节帅到了之后,对这位城主甚是赞赏,特意为其重修了坟墓,厚加葬殓。”</p>

圆治点了点头,没有说话。对死人加恩,能拢落民心,杜中宵显然是有意为之。柳中城坚守的结果不是城破人亡,高昌城又能如何呢?圆治不知道,他只希望杜中宵不要为难自己。</p>

第173章 带话就是</p>

看着门外的杜中宵和富弼,一身的士卒介绍过了,圆治上前道:“原来节帅如此年轻!高昌城里说起节帅,这几年来连败契丹、党项,定然是一位了不起的武将,不想却是翩翩文人。”</p>

杜中宵道:“大师过眷,我本就是文官出身。这一路辛苦,且请里面坐。”</p>

叙过了礼,圆治随着杜中宵和富弼进了城主府。进了官厅,分宾主落座,杜中宵吩咐上茶。</p>

上来茶,杜中宵道:“大师,这是中原信阳军产的明前好茶,尝一尝味道如何?”</p>

圆治喝了一口,微微闭目,睁眼道:“确实好茶,入口之后还有回甘。这样的好茶,以前在西域可是喝不到。从中原贩运货物来,路上就要一年,来的都是陈茶。”</p>

杜中宵道:“是啊,以前中原到西域,路上要费许多时间,诸多不便。现在不同了,铁路修到了伊州,往来间个把月就能到了,中原的新鲜货物容易贩来。”</p>

圆治放下茶杯,对杜中宵双手合十:“节帅此举,功德无量。”</p>

说了一会闲话,杜中宵道:“不知大师从高昌到这里见我,有什么事情?”</p>

圆治道:“实不相瞒,节帅治下大军围了高昌,如今看看城池将破。汗王百思不得其解,到底哪里得罪了节帅,要派大军来进剿。先前派过几次使节,前线将领只说是奉命行事,没有问出个答案来。”</p>

杜中宵道:“到了这个时候,北庭汗王还不知道为什么发兵?两年多之前,我带兵建了河曲路,治下包括居延,已临西域。看伊州的城主,在朝廷大军占领居延之后,立即亲自到京城出使,而高昌国却不闻不问。此其一。还有一件,西域与中原通商,我在胜州特意建了货场,如果只是转运他国的,还有免税区域。可北庭汗王命商队不得走伊州、居延,而必须要走契丹上京道,这又是什么道理?有这两件,北庭汗王是铁了心要做反贼!我作为大宋河曲路经略使,汗王要做反贼,岂能不发兵进剿!”</p>

圆治听了,一时愣住。他没有想到这样两件小事,现在竟然成了发兵借口。前线大胜,杜中宵说出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,只觉得理所当然。这个进候,高昌已面临灭顶之灾,杜中宵说什么都是对的。</p>

沉默好一会,圆治才道:“节帅,这两件事情,只是高昌内部议论不休,不是大事——”</p>

杜中宵道:“大师,什么是大事?今日朝廷奉百年之余烈,大军再临西域,西域的势力,不早早迎接,反而心怀异念,这不是大事?能够恭奉朝廷,朝廷自不会忘其恩德。而对朝廷三心两意,朝廷现在已经有余力,自然就该剿除。北庭汗王便就如此!”</p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