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371节(2/2)

作者:安化军

风雨大宋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371节

萧革起身,随着守将到了城楼上面。看下去,只见下面一员宋将,身后六个卫士。后面的宋军离开有三百余步,估算一下,放这些人进城,宋军应该来不及攻进来。</p>

心中一横,萧革厉声道:“开城门,放宋使进来!命城上守军做好准备,若是宋军攻城,立即闭了城门!朔州南边可是宋境,我们退无可退,丝毫马虎不得!”</p>

守将听令,向城外伸出头,高声对冯靖道:“外面的宋使听着,大王允你入城!开城门时,后边的宋军不得有丝毫异动!否则,立即闭了城门,取了你性命!”</p>

冯靖命人回答同意,便就在外面静静等候。不多时,城门缓缓打开,一小队契丹兵马出来,迅速围住了冯靖一行。一个将领看了看南边宋军军队,见没有异动,才上前请冯靖入城。</p>

看着城门闭上,宋军并没有动作,萧革才长长出了一口气。自己谋划了几个月,投降宋朝之后依然可以有一世富贵,可不想在这个时候出现意外。</p>

冯靖随着契丹将领,进了城门。出了瓮城,见朔州城里非常安静,并没有紧急动员作战的意思,便心中有数。萧革带着重元到了这里,已经没有退路,想来会顺利献城。</p>

到了官衙,冯靖见萧革已经坐在那里,上前行礼道:“定西军副都指挥使冯靖,见过大王。”</p>

赵滋的定西军这几年立了不少军功,在这一带颇有名声。一听是他们,萧革心中大定。冯靖是定西军副都指挥使,本是内侍,做过河曲路的走马承受,后来转为此职。作为内侍,冯靖带有监军性质,是河曲路军中的惯常做法。对于萧革来说,内侍与皇帝关系亲密,更加可以信任。</p>

请冯靖坐下,萧革道:“不知太尉此时入城,有什么指教?”</p>

冯靖道:“听闻洪基大军已经逼近大同府,大王退到了朔州,已经穷途末路,何不弃暗投明?本朝求贤若渴,若得大王,必然重用,以后富贵享用不尽。”</p>

萧革道:“我在官封王爵,权力无限,又怎么能够弃国?”</p>

说完,见冯靖眼睛一直在看自己周围的人,满眼的警惕之色。心中明白,冯靖是怕自己控制不住朔州城,这里有其他,说话不安全。道:“太尉有话直说无妨。这里都是我的亲信之人,最是信得过。”</p>

冯靖笑道:“若是如此,我便直说无妨。</p>

本朝韩相公和河东路庞相公,一向钦慕大王。这里有他们的两封信,在下带在身上,且请大王过目。”</p>

说完,从身上取了两封信出来,送给了萧革。</p>

萧革听了大喜,急忙命人取来自己观看。这些日子,一直都是与韩琦和庞籍联系,对于其他人着实有些信不过。听说有他们的信,想来这都是安排好的。</p>

拆开信,看了内容,萧革心中大定。韩琦和庞籍说的内容差不多,都介绍已经安排了赵滋所部前来接应,请萧革安心献城就是。庞籍的信里多提了一下安排,说自己带兵已到代州,只要萧革献城,可以立即带兵来朔州。有宋朝大军支撑,不必惧怕耶律洪基。</p>

把信放下,萧革对冯靖拱手:“原来你们围城,是韩、庞二位相公安排好的么?”</p>

冯靖道:“回大王,确实是相公安排好的。代州有雁门关阻拦,庞相公前来不易,是以命我们从偏头寨出发,早来朔州。只要大王献城,我们扫荡周边,庞相公就可以从代州来。”</p>

“最好,最好如此!”萧革听了大喜。“太尉用过饭没有?且用些酒饭,此事从容准备!”</p>

冯靖拱手:“大王,大军在城外,诸多不便。不如早早开了城门,迎赵太尉入城,大家欢饮可好?”</p>

萧革一时有些犹豫。一开城门,以前的一切便就去休,自己从此入了宋人之手。虽然现在实际已经没有退路,萧革还是留恋这有权有势的时光,能拖一刻总是好的。</p>

想了又想,萧革心一横,道:“太尉如此,也是对的。这城里人马,都是我的心腹手下,这便让他们开城!太尉与我一起,去迎城外的赵太尉!”</p>

冯靖听了大喜,急忙起身道谢。此战如此结束,实在是再好不过。宋军虽不怕打仗,可这仗最好还是不打。能够不战而下坚城,结束了战事,就是最大的军功。</p>

第130章 大包围圈</p>

枢密院里,杜中宵正在仔细考虑后续的军改安排。富弼急急进来,举着一封公文道:“太尉,萧革开城归降,赵滋已下朔州!”</p>

杜中宵起身,接过公文看了,点头道:“萧革已无去处,只能归降。此事虽然知道如此,一日没有取朔州,就终有些担心。攻下城池最好,安排各军,准备与洪基作战吧。”</p>

富弼道:“太尉以为,耶律洪基会带兵南下,与本朝交战?”</p>

杜中宵道:“新统一契丹,不与本朝战上一场,耶律洪基总会甘心?不打不相识,总要打过,他才会老老实实。打了五年,契丹已经支撑不起与本朝长期作战,短时间总是可以的。”</p>

说完,命士卒把代州一带的地图取来,铺在桌上。</p>

看着地图,杜中宵道:“本朝对外的情报实在是过于疏漏了。这幅地图,还是我在河曲路的时候派人绘制的,过了这么多年,还是原样子,没有详细多少。”</p>

说完,命士卒去请田况、张昇和曾公亮,一起商量朔州战事。</p>

不一刻,三人到来,看杜中宵和富弼趴在桌上,正在详细研究地图。田况道:“杜太尉到底是前线打过仗的人,以前枢密院里,哪里有战时看地图的习惯?众大臣只知道大致地理,古书记载,可不会详细研究地图。不知地理,怎么打仗?”</p>

杜中宵直起身笑道:“太尉说的不错,不知地理,怎么指挥作战?以前的地图,只有大略方位,道路远近,甚不详细。真正指挥作战,其实用处不大。将领不亲自查勘,其实只有个大概。我们以后作战可不是那个样子了,都要地图,依照地图,做出作战计划。”</p>

说完,请了那几个人到了桌子旁边,指着地图道:“雁门关向为天险,自古以来就是用兵之地。朔州这里,史上第一次留名,大约就是马邑之谋吧。赵滋占朔州,贾逵带兵去占马邑,想来不会有什么意外之事。耶律洪基南下,应该就是在马邑县城,两军作战。”</p>

田况道:“马邑小县,不如放弃,让契丹兵到朔州城下来。依托朔州坚城,契丹必然无作为。”</p>

杜中宵摇了摇头:“赵滋五万大军,贾逵三万多人,再是坚城,也放不下这么多军队。只是坚守朔州城,只要万把人就足够了。这一次我们八万多人,还有刘几五万人在山中,威胁契丹的后路,应该在马邑好好战上一场,让他们长长记性。”</p>

田况道:“耶律洪基统四十万大军攻重元,纵然不会带全部兵马南下,最少也要有二三十万人。赵滋和贾逵一共八万余人,是不是他们对手?”</p>

杜中宵道:“太尉,为何我们一路兵马,是设定为五万人?因为依现在兵器、军制和作战方式,五万就是极限,人再多,也没有用处。契丹不管是三十万,还是四十万,要打的时间足够长,前线损耗的人员足够多,才真正有用处。耶律洪基哪有这个时间?此战就是短时间的战事,八万多人足够了。”</p>

富弼道:“太尉说的不错。马邑这里,右边是大山,左依灰河,战线其实不长。八万人就足以封住路线,让契丹不得不战。两军兵马,应该是足够了。”</p>

田况、张昇和曾公亮都对河曲路不熟,听了一时间面面相觑,有些不信。</p>

杜中宵道:“军队阵形,一里路有多少兵马,其实是有定数的。超过了人数,帮不了前线,只能不断轮换,把对方拖垮。所以此事赵滋和贾逵两军的兵马足够,再有刘几在后面虎视眈眈,足以让契丹知道厉害。汉武欲用兵于匈奴的时候,最开始就是马邑之谋,想诱匈奴人进入此地,四面包围灭其精锐。耶律洪其不会不知道这个故事,带大军到此地,总要防着同样的事情。”</p>

田况点了点头:“这一带到底是山谷之中,如果大军被封住了归路,确实是死地。”</p>

马邑之谋的马邑,当然不是现在的马邑县城,不过大致就是这一带。军臣单于提前发现,最后带兵全身而退,汉武帝的计划落空。当时的地形,跟现在略有不同,最重要的是那时人口稀少,道路也不像现在畅通,两者情况,不能够一概而论。不过大的地形未变,耶律洪基如果带大军南下,真被宋军堵住了归路,几种大军围上去,后果堪忧。</p>

杜中宵决定取朔州,也是因为这里地形。向北有大道通大同府,如果契丹大军来攻,宋朝可以从三面威胁敌军,相对比较好防守。朔州越过了雁门,为以后进攻大同府打好了基础。</p>

几个人围着地图,议论了一会。田况道:“看来守住朔州,并不是难事。庞籍带了河东路兵马三万人,也过了雁门关,准备进驻朔州。几路大军,加上北边的刘几和杨文广,契丹应当下不了决心,与我在朔州一带长时间作战。如若不然,刘几可以堵其归路。”</p>

杜中宵道:“关键是我们的兵力充足,耶律洪基只要不发疯,就不会死攻朔州。这一战最重要的不是怎么开始,而是怎么结束。如果赵滋和贾逵击败了洪基,我们到底要占哪些地方。”</p>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