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大明,从靖难之役开始第125章 北平更名
北平地势险要,“左环沧海,右拥太行,北枕居庸,南襟河济”,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一座军事要塞。迁都至此,朱棣可以构筑起以北京为核心的北方军事防御体系,将大量的军队屯驻在都城周围。如此一来,进可出击蒙古,退可拱卫中原,军事防御的机动性和整体性都将得到极大的增强,一改以往北方边境有事,从南方调兵缓不济急的被动局面。</p>
此外,北平及周边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潜力。迁都意味着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将汇聚于此,这无疑会刺激当地及周边的农业、手工业、商业等各方面的蓬勃发展。众多的工匠、商人将会跟随朝廷的脚步来到北平,他们将为这座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,促进贸易的繁荣昌盛。</p>
同时,通过对北方地区的开发,还能够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平衡,使国家的经济布局更加合理。朱棣深知,一个强大的帝国离不开繁荣的经济支撑,而迁都北平,正是他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迈出的关键一步。</p>
</p>
想到迁都之事,朱棣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道衍的小弟子王珏。此人平日里表现出色,才思敏捷,颇具谋略。朱棣思忖着,以王珏的能力,定能为北京的发展提供诸多助力。如今自己要再论靖难之功,该给他封个什么官职呢?朱棣心中暗自琢磨,或许将他留在北平,委以重任,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。</p>
二月三日,朱棣进一步推进迁都的筹备工作,设立北京留守代替后军都督府、行部、国子监,并改北平为顺天府。</p>
然而,就在朱棣忙于迁都筹备等诸多事务之时,国内的民生问题也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。</p>
自从收到了朱高炽的上书,朱棣匜意识到此时的大明王朝,因多年的战乱,多地农事荒废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。北平、山东、河北等地更是受战火影响严重,流民众多,青黄不接之际,饥荒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。</p>
果然,二月二十二日,朝臣上书奏报,北平等六府已出现饥荒。幸好世子朱高炽在北平早有准备,提前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,使得北平所受的波及相对较小。但其他五府的情况却十分严峻,百姓们食不果腹,饿殍遍野,社会秩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。</p>
朱棣深知,饥荒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,不仅会导致百姓生灵涂炭,更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,甚至会引来天下人的诟病,威胁到他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稳定。</p>
于是,他当机立断,立即下旨从周边地区调集多余的粮食向北平六府赈灾。各地官员接到旨意后,纷纷行动起来,组织人力、物力,将粮食运往灾区。一时间,道路上运输粮食的车队络绎不绝,为灾区的百姓带去了生的希望。</p>
不久之后,朱棣又收到了长子朱高炽的上书。书中详述了王珏所献的以工代赈和开海禁之策。</p>
朱棣觉得以工代赈的方法不错,可以征调灾区的流民去北京服徭役,官府为其提供食物和工钱。这样一来,既能缓解灾区的饥荒问题,使流民们有口饭吃,不至于饿死街头,又能加快北京的建设速度,可谓一举两得。朱棣仔细思量后,认为此策在当下大力建设北平的背景下,确实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。</p>
然而,对于开海禁之策,朱棣却陷入了沉思。高祖朱元璋颁布的海禁政策已施行多年,如今若要开海禁,官府在短时间内难以组织起足够的渔船出海打渔,且开海禁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利益调整和管理问题,并非一蹴而就之事。</p>
朱棣对开海禁之事也有自己的想法,但在当前的形势下,还需要谨慎考虑,从长计议。</p>
喜欢穿越大明,从靖难之役开始请大家收藏:()穿越大明,从靖难之役开始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