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:我杨宪,真的治扬!第301章 雄主之治国则为之计深远(4k)
而良贱不婚!</p>
良民和贱民是不能通婚姻,实行良贱不婚的规定,这是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。</p>
要知道,大明一朝胥吏是贱籍。</p>
而且到了三代天子之后,届时新的大明天子对于各地衙门的掌控势必要远不如朱元璋。</p>
在朱元璋看来,元朝正是因为让这些胥吏有了做官的机会,才让他们做大。</p>
州县衙门中,粮库是胥吏徇私舞弊、发家致富的重灾区。因为粮库里面全是谷物,倒腾抽换的余地比银库、料库更大。县粮库也叫“常平仓”,一个中等人口、收入的县,一般存量维持在3000至5000石不等。</p>
</p>
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,衙门中只有胥吏这个群体是铁打不动世代经营!</p>
大明后期。</p>
朱元璋脸上露出一丝怒容,可顺着朱标的话一想,他也意识到了事情好像有些不对劲。</p>
粮食有一个固定的保存期,因此就给胥吏们留下了很大空间。他们通常会以谷物存放时间过久容易霉变为由,向知县老爷建议贱价出卖,然后再换同等数量的新谷。</p>
从程序上来讲,这种以旧换新的做法是被法律所允许的,知县也都会照章办理。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就走样了,粮库中很多好谷也被充贱谷卖掉,而陈谷也会以新谷被买进,这一进一出便是一笔可观的收入。</p>
库吏在期间,还会上下其手。</p>
可只要不是做得实在是太过分。</p>
县官们即便是发现了有库吏亏空的事情,不但不会追究,还会想方设法给他们瞒着,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弥补亏空。而且千万不能逼得太急,一旦狗急跳墙,福祸真是难以预料。</p>
这可都是各地历任县官们,总结的血一般经验教训。</p>
一开始也不是没有正直的知县,可他们无不是付出了惨痛的教训。</p>
因为像这样的库吏,不碰他,还能保证离任办移交时有个账目与实物相符。如果堵死了他们的发财之路,到时就会弄点麻烦给你瞧瞧。</p>
他们反正是贱籍,舍得自己身上一身膘。</p>
可对于这些县官来说,县令只是从政生涯的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/p>
要论综合素质而言,原本这些胥吏也就识两个字而已。</p>
而这些书生不仅识字,而且还知农时,晓天伦,显然要更加适合这个位置。</p>
让这些读书人去当胥吏,等于是让他们下基层锻炼,直面老百姓。</p>
也有助于,改一改他们身上那股略显腐朽的儒生气。</p>
朱标开口问道:“可那些读书人愿意去做胥吏吗?”</p>
正如朱标所说的,读圣贤书出来的读书人,往往自视甚高,这些低贱的胥吏,他们根本就不放在眼里,又怎么可能会去做呢。</p>
“以如今胥吏的地位,这些读书人自然不可能会去当。”杨宪轻轻摇了摇头,开口道。“这种情况下,就算有人愿意去当胥吏,我也只会怀疑他的初衷。”</p>
“一个好好的读书人,如果不是想着去做拿徇私枉法,中饱私囊谁愿意由良变贱呢?”</p>
杨宪顿了顿,接着开口说道:“所以,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胥吏从贱籍之中给抬出去,并且不限制胥吏之后参加科举。”</p>
“总而言之,就是一个宗旨,打通胥吏们的上进之路,让胥吏们有希望上进,只有这样才能让胥吏这一潭死水,给盘活,让他们流动起来。”</p>
“一个池子想要保证不浑浊,那就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必须保证,这是一潭子活水。”</p>
活水!</p>
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,眼睛都是一亮。</p>
是啊,这样一来,两难自解。</p>
等于是同时解决了两个难题。</p>
杨宪果然还是那个杨宪。</p>
这天底下,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住他。</p>
朱元璋不由看了杨宪一眼,七年前,也就是洪武三年。</p>
在那座破败的扬州城,第一次见杨宪时,这小子正在炖一锅子鸡汤在分给扬州城仅剩的那十几口百姓。</p>
一转眼,七年时间过去了。</p>
杨宪还是那个杨宪,而且好像变得越发年轻了,只有那双眼眸能够看出一丝岁月的痕迹。</p>
就在朱元璋感慨时。</p>
一旁的朱标却仍旧皱紧了眉头。</p>
喜欢大明:我杨宪,真的治扬!请大家收藏:()大明:我杨宪,真的治扬!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