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七十八章“观”、“禅”、“悟”379(1/2)

作者:老虎吥发威

捡漏大王第三百七十八章“观”、“禅”、“悟”379

这里是一片包谷地,还能看见地面上没被渣土掩盖起来的一些枯萎了的玉米杆子、叶子。</p>

跟市区的渣土场比起来,这里肯定要小很多,另外倒土的渣土车也不是后八轮,而是农用车。</p>

这些从土堆的大小就能看出来。</p>

另外也没用推土机推平,它们被直接倒在了包谷地里后,就一堆堆的保持着原来的样子。</p>

土堆面上有脚印,这说明有人过来寻找过,可能是工地干活的人,他们应该是发现了啥东西,在工地找了后,又到了土场这边。</p>

不是第一时间在土堆寻找,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</p>

看了看渣土场以外的田地,很多都荒芜着,并没有种任何的庄稼。</p>

这几年,种一年的地不如外出打半个月时间的工。</p>

乡下很多人只种一季农作物或者干脆荒着啥都不种的人不在少数。</p>

看了几处土堆,他发现这块倒下的都是青砖青瓦片。</p>

仔细看,砖块跟瓦片的样式、大小很多都不一样。</p>

砖的区别倒不是太明显,主要是瓦,瓦有特别大的跟那种比较小的。</p>

大瓦的长度有30公分左右,宽度大概也有16公分,这个年代很早,至少到宋代。</p>

因为宋代之前的瓦,通常比较大。</p>

小瓦跟一些老房子上面看见的瓦差不多,这是清朝之后的。</p>

砖瓦的不同,说明这寺庙以前肯定也重修过。</p>

看了一会儿,武元胜突然在一块瓦的旁边发现了一个筒瓦的瓦当。</p>

把它捡起来看了看,有些残缺,不过还是能看清面上的纹饰,是莲花纹。</p>

这种莲花纹,莲花是单花瓣,长条形,一看就是宋代的瓦当。</p>

想到这里是寺庙,瓦当是莲花纹就很正常了。</p>

把它拿在手里,武元胜继续找了起来。</p>

看了一眼杨炭头,他已经走到前面十几米远的地方了。</p>

可能是觉得这边是乱砖头、碎瓦片没有价值,他去找更值钱的东西去了。</p>

找了一个跟杨承不同的方向,他也没在瓦片、砖头这里寻找,看起那些土堆里面的东西了。</p>

土堆里面混合的有瓷片、陶片。有宋代的,也有汉代或者唐代的以及明清时候的青花瓷。</p>

(这个不能从生活用品判断寺庙的年份,毕竟后人用前人的生活用品很正常。</p>

之前的那些砖头、瓦当倒是能够判断一下寺庙的年份。)</p>

可能觉得是瓷片,在他俩之前过来扫荡的人并没有捡起来。</p>

寺庙的生活用品,并不低档,那些烧香拜佛的人,长期捐赠香火钱,所以购置的坛坛罐罐、碗、盘子,基本上都是细瓷。</p>

武元胜没发现多少粗瓷的。</p>

这是真的印证了“庙前穷、庙后富”的俗语。</p>

各种瓷片不少,没过多久,他的双手就拿不下了。</p>

看了杨探头一眼,他的情况差不多。</p>

“杨老板,看来我们不虚此行啊!就算土里没有铜钱或者别的,多捡一些瓷片回去,也不算白来!”</p>

武元胜笑着对他说道,毕竟瓷片是值钱的。</p>

“是啊!一会儿我们抓紧时间捡,找完面上的东西,再扫荡土里的。”</p>

杨承说完向面包车那边走去,准备拿他带过来的装东西的袋子。</p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