捡漏大王第三百七十八章“观”、“禅”、“悟”379
他一样向着停车的地方走去。 返回面包车旁,放好东西,两人都各自拿了一个蛇皮袋,又都去了土堆那边,继续捡了起来。</p>
土堆里面的东西,当然不仅仅只是瓷片,还有石头材质的制品,少量的琉璃制品或者残片等。</p>
其中石头制品,有石础、石花盆、石面盆、石香炉(长方形的用来装香火的容器),用来捣药的大药锤等。</p>
可能是觉得笨重,这些石制品,当地人包括那些施工的人,并没有捡走。</p>
石础没有花纹,跟老城区的差不多,武元胜并不打算捡走。</p>
花盆、面盆、香炉、药锤,他把它们搬到了车上。</p>
杨炭头看见了石头的东西,并没有要,说让给他算了。</p>
毕竟他弄不回去,坐他的车过来,他有些不好意思要这样大件的物品。</p>
当然,搬那些东西也很耽误时间,有那功夫,多捡点瓷片,也能卖出一件石器的钱。</p>
账大家都是会算的。</p>
其实从人品来讲,杨承人还算不错,自私每个人都可能会有,但道义方面的事情,他看得明白。</p>
除了那些实用石器,武元胜还捡到了一块带字的石头制品。</p>
是一个方形的类似于小石碑那样的物件。</p>
上面的字很少,就三个:</p>
“观”、“禅”、“悟”。</p>
字是楷书,刻的很好。</p>
除了三个字,并没有其它的纹饰。</p>
这个石碑,应该是曾经寺里某个人打坐面观的物件。</p>
所谓“一闻金刚即解悟!”</p>
看着这个石碑,能提醒或者让他记起一些事情,感悟很多的“道理”。</p>
(生活中,人到了一定的年龄,就算不看书,只是看见某个物品,都能想到很多,有一些明悟。)</p>
大概就是那种境界:</p>
“看上是山,看水是水;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!”</p>
一些搞收藏的人,他们都可能保存某些不出售的物件,那些对别人来说可能没有多大的价值,但对其自身,却比较重要。</p>
因为那个物品,有它特殊的含义,里面蕴含着特殊的故事。</p>
石碑不大,边长约40公分、厚约六七公分,重约五六十斤。</p>
之前有字的一面是向下的,要是朝上,被别人看见,说不定就捡走了。</p>
琉璃的物品,不多,有几颗珠子、圆环形饰品、瓶子的残片等。</p>
这些琉璃制品,有清朝时期的,也有民国时期的。</p>
用琉璃制作的东西,在古代一般很值钱,越早越贵重。</p>
哪怕是到了民国,也不是普通人家能够用得起的。</p>
不过寺庙通常算是“大户”,有一定的经济实力。</p>
两人来来回回的反复寻找,把倒过来的渣土堆,面上能看见的、有价值的物品扫荡完,已经差不多十二点半了。</p>
虽然花费的时间不久,就一个多小时,但收获还是很不错的,每人找到的瓷片,有四五十斤重。</p>
杨炭头应该比他多一点。</p>
武元胜捡到的,里面除了官窑的没有,民窑精品都有好几样。</p>
或是画着人物、或是画着吉庆图案,亦或是画着好看的花卉…………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