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雨大宋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405节
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,很多后世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,实际上换个时代就行不通。杜中宵对此心知肚明,也不强求。情报工作不需要特别有力,只要能把契丹的消息带回来就足够了。不需要直接打入契丹的内部,也不需要提前知道契丹的行动计划,没有那么复杂。</p>
只要宋朝知道契丹什么时候出兵,有多少兵力,将领是哪些人,主攻哪里,就了不起了。这些也不是保密消息,只要在契丹有宋朝的情报人员,就可以打听到。至于影响契丹行动那样的要求,在这个时代太高端了,实际做不到。</p>
看着沙盘,杜中宵道:“现在幽州的道路我们知道的还不完整,秋季之前,要搞清楚。这不是多难的事情,只要在边境找些来回两地的人,就可以做到。现在军队用的是枪炮,运送物资是大车,不是以前可比。不知道路,就不能提前做好物资运输计划,到时影响战事。”</p>
李璋叉手道:“这些日子,我与李太尉一起,专门派人去契丹境内,查探此事。州县大道查清并不难,但一些乡下道路,着实是难以查清,就没有办法了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只要查清州县大道即可。到时大军行进,非不得已,也不会走乡下道路。幽州自古有驿道,契丹虽然对此事不上心,旧的道路还是在的。对了,幽州虽然是一片平地,保州以西的太行山却是地形复杂。虽有古道,许多却是朝廷所不知道的。趁着契丹人没有南下,也要查清那里。包括道路,契丹人在何处筑城,何处驻兵,有多少人,最好都一一查清楚。”</p>
李璋叉手称是。</p>
赵滋道:“与本朝相接的地方,地方大多查得清楚。离边境数十里,就一无所知了。此次大战双方怕不是有百万大军,百里之内,都是战场。地理清楚,占的优势就大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若契丹主力尽出,三十余万人来幽州,那就肯定百万以上了。契丹主力三十万,各地征召的兵力,也会接近此数。所以说是三十万,到时聚集幽州的,只怕就有五六十万人。加上本朝的五六十万人,就过百万了。自立国以来,还是第一次如此大战。”</p>
契丹的兵力总共加起来,是三十多万,但并不是说契丹只有这些兵力。这是战兵,为了保障这些军队的战力,临时还会刺民为兵。三十万主力南下,加上临时征调的军队,肯定过五十万。甚至契丹真地发了狠,各地调兵,到时七八十万人也不稀奇。</p>
历史上经常发生的数十万人,甚至是百万人的大战,除了吓人的虚数,还有一些就是如此。其实真正的战兵没有多少,加上为这些战兵服务的人,数量就非常可观了。其实真正的战兵,十万人以上的战争就非常可观,历史上没有多少。</p>
以前宋朝的禁军,一般负责后勤的有两到三成,不免就征调民夫。整训之后,后勤部队归属于师一级,单独成编,一般占军队三成。与以前不同的是,不再征调民夫,就是单纯的辎重部队。征调民夫,则是单独成军,不与军队的辎重军混编,有单独的指挥和任务。</p>
契丹主力几乎全为骑兵,需要的后勤部队数量极其庞大,远超过三成。所以秋天的战事,契丹一旦主力全出,来的可能就是五六十万大军。</p>
李璋道:“刚得到的消息,契丹的幽州和平州治下各州县,已经开始刺民为军。甚至附近的奉圣州和北安州等地,也在点兵。依此规模,今秋契丹很可能是出倾国之兵。”</p>
杜中宵点了点头,想了想,问道:“阴山以北,诸如鞑靼各部又如何?契丹有没有让那里的部族出兵?契丹治下,这些羁糜的部族不少,若是出兵,兵力就更多了。”</p>
李璋道:“从河曲路得到的消息,鞑靼不会出兵。契丹与党项作战时,鞑靼也曾主要提出,要出兵助契丹,契丹人不许。估计契丹也怕这些部族出兵,最后难以控制,是以限制他们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如此还好。向契丹称臣的,一直到西域,部族不少。本朝恢复西域,灭党项后,虽然许多部族向本朝称臣,却不敢断了与契丹的联系。”</p>
赵滋道:“太尉多虑了。如果北方的部族出兵,一路南来,吃的喝的,契丹也供不起他们。一旦生乱,契丹该怎么做?征召他们,是给自己添乱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是啊,契丹出兵,除非是刚好合适,不然不会让这些部族参与。可一旦本朝进攻契丹的时候,这些部族就可以出兵了。所以契丹来攻,击败容易。但攻进契丹境内,就不容易了。”</p>
李璋道:“说起来,契丹境内也不稳。其东北的女真各部,时常叛乱。如果此次契丹大败于幽州地区,境内必然各部作乱。到了那时,可以省不少力气。”</p>
杜中宵摇了摇头道:“不要想那些事情,那些部族叛乱,是要自立。本朝击败了契丹,如果占了其境土,这些部族就不作乱了?还是会乱的!那个时候,朝廷一样是要去平乱。所以,与契丹作战,就要靠着本朝兵马,堂堂正正击败契丹。一旦借助外力,以后就是祸患。”</p>
契丹最后不就是灭亡于女真手中?灭了契丹,女真接着就进攻宋朝。宋朝对女真的表现,还远不如对契丹的时候呢。联金灭辽,宋朝丢了北方的大片境土,北宋成了南宋。联蒙灭金,到了最后连南宋也保不住,最后神州陆沉。自己实力不行,借助外力,反而是养出了更强大的敌人。</p>
以中原的庞大体量,就应该靠自己的实力,碾压周边势力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最后想保住天下也是妄想。这一点,杜中宵想得很清楚。</p>
第224章 回乡</p>
不知不觉间就树叶泛黄,天气凉了下来,秋天来了。农民感受着丰收的喜悦,一片喜气洋洋。</p>
孟学究回到村里,村里百姓正忙着晒谷,一片热闹景象。听说孟学究回到村里,大家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,到他家里来看他。南渡来到大宋,这是村里第一个出息的人才。</p>
院子里,众人看着孟学究穿着锦衣,气宇轩昂,再不是从前的样子,人人称羡。不到一年,孟学究就做官了啊,从今以后,大家再不相同。</p>
朱照仁道:“学究,你在军校里学了不到一年,现在做什么官?”</p>
孟学究道:“得长官抬举,做了个营指挥使。只是时间太短,官职低微,只是假摄。”</p>
这些百姓也搞不明白这些名字,只是问:“这指挥使,手下管着多少人?一个月有多少银钱?”</p>
孟学究笑道:“我是小官,因为管着一千多兵,职钱多一些,一个月有三贯足钱。其余衣赐、禄米大约也是此数。说起来,一个月有六七贯钱。现在与以前不同,朝廷钱粮充足,每月都能发下来,日子也还能过。等到后边有战功,去了假摄,倒能翻一番。”</p>
众人纷纷赞叹,觉得一个月有几贯钱,必然是多得花不完了。去年冬天的时候,修车站一个月有三贯多钱,做工的就觉得极为丰厚,可以花一年。现在孟学究每个月都发几贯,那还了得?</p>
韦照道:“学究,你一个月这么多钱,是不是要把嫂嫂和孩子接过去,不再在村里种地了?每个月几贯钱,一家三口人,尽够花了。”</p>
孟学究道:“此次我回来,正是要说此事。得到的消息,契丹已经点兵,今秋南下幽州,今年必是要打仗了。我随军驻在边境,难免战事,当然不能带家小。总要打过仗后,再想办法。”</p>
“要打仗了吗?”听了这话,乡亲们一时间议论纷纷。去年冬天,听说就有契丹人南下,被宋朝大军围攻,全军覆没。没想到契丹人这么不死心,今年要又派人来。</p>
孟学究道:“你们不必担心,朝廷在雄州有五万大军,河间府驻军更多。一时之间,契丹人打不到这里来。不过到时兵荒马乱,地方必然不太平。还请乡亲们到时照看我家里,等到战事结束了,我必回来谢过诸位。还有,今年有战事,大家都不要到外面去,安心待在家里。”</p>
韦信道:“我们这里离着边境只有几十里,契丹人的骑兵倾刻就到,怎么会没事?”</p>
孟学究道:“朝廷早做了布置,这一带几十万大军,契丹人哪里那么容易就攻到这里来?真到了紧急时候,官府必然坚壁清野,会带你们入城的。”</p>
一众人议论纷纷,显然不怎么信。到了那个时候,战事纷杂,官府还顾得了这些百姓?</p>
孟学究道:“不必担心,朝廷在雄州一带布置了几十万大军,契丹想过拒马河,都不是容易事。你们只管留在家里,日常派人远处查看,安心过日子就是。我要随军作战,一时之间无法安家,家眷只好拜托各位。等到结束与契丹战事,再回来请你们。”</p>
众人答应,只是觉得心慌。好不容易过了一年安稳日子,没想到又打起仗来。在这里,新开的荒地免了三年赋税,第一个秋天真是让人欢乐的时候。交了官府贷的耕牛、农具的利钱,还了种子,家家家都剩不少粮食。加上修铁路做工赚的钱,今年格外宽裕。哪里想到,刚刚过了几天欢天喜地的日子,突然间契丹就要打过来了,怎么能不让人心慌?</p>
一边孟学究的妻子与几个妇人,杀了鸡,煮了肉,就在院中摆了起来。两坛村酿的水酒,十几个大碗摆上,请大家饮酒。此时孟学究月月领钱,酒菜明显不是从前样子。</p>
饮了两碗酒,孟学究道:“等我回到军营,就要备战了。放心不下的,就是家中妻小。我敬诸位一碗酒,今年秋冬照顾则个。等到来年,打跑了契丹人,我再回来谢诸位。”</p>
说完,举起酒碗,敬了诸位一碗。</p>
饮了酒,韦信抹了抹嘴,道:“学究,你做了官,自然与我们不同了。说实话,我们这些平常百姓人家,好不容易有一年好日子,听说打仗,哪个不心惊?不过,学究说契丹人到不了我们这里,也就能信学究所说。你不必担心嫂嫂,大家都是多少年交情,自然照顾得他们好。”</p>
其他人一起称是,吵闹着喝酒。</p>
孟学究一边与众人喝酒,一边看看在一边逗弄孩子的妻子,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。自己或许天生就是要当兵打仗的。自入军校,不管是行军训练,还是学的书本,基本一教就会,全然不似以前学诗书的样子。因为自己成绩太好,被破格提拔,第一个学成毕业,做了营指挥使。</p>